《照耀黑暗》:太陽花學運中產生的廢墟意象




PS. 我很拍謝的把學長的畫放在上面,不然光看我寫的東西其實看不出什麼鳥。原連結在這裡
學長的畫

學長前陣子跑到紐約的台灣會館去辦展覽,我當時在他臉書看到這張畫,產生了一點感想。就這麼算了好像很可惜,反正部落格都成立,對什麼有感想就先寫什麼。作為第一篇,先有東西在說,以後的方向再慢慢想,反正這世上不愁沒圖像嘛,啊哈哈哈。隨便聊聊已畢,我要認真一點。

「廢墟」在西方浪漫主義的脈絡中,算是一個蠻重要的審美主題,這是由於歐洲有許多大型石造建築的緣故。石造建築,在時光中慢慢陳舊,植物攀升而上,卻不掩建築昔日輝煌的痕跡。它同時象徵著時間的無情和毅立在時間之流的執著。在這種語境之下,廢墟的條件必須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朽蝕,和一定程度的保存方能成立。西方甚至有一個術語,叫做「廢墟時間」,意旨石造建築慢慢變成廢墟所需的時間。

很可惜,東方美學裡,沒有這種宏大的廢墟意象。華夏地域的古代建築,大多是木造建築,經不起「廢墟時間」的生成。木造建築經過長久的時間,一般只有朽蝕,沒有保存。因此,東方的廢墟概念,是建立在「消失」之上的。

木質建築經過戰火毀損,或者年久失修,往往只留下作為地基的土墩,成為一個「丘」,上面的空間,呈現一種完全「虛空」的無物狀態。作為一個歷史現場,文人來到空物一物的廢墟之中難免感嘆傷懷一翻。來看看古人的詩詞,是如何感懷廢墟的。

  杜甫寫道:「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」
  
  元曲《吳門懷古平江》:

「夕陽麋鹿荒臺,平楚將空,老樹倉涯。季子高風,閶門陳跡,撫事興懷。誰種下吳宮禍胎?薴蘿山華鳥飛來,脹節英才,傾國家人,幾度塵埃?」

或者更早,商代王子路過滅亡的殷墟,「感宮室毀壞,生禾黍」

我們可以看到,上面三個例子,都將植物跟廢墟連結在一起。試想,木質建築消失之後,成為虛空的丘陵,最終植物佔據了原本的建築空間,組構成以上詩詞裡的廢墟意象。可以說,原本的建築空間被植物佔據,就是東方廢墟最終呈現的「荒草無情」式的荒涼感。

因為上面有關廢墟的形象意涵,我看到學長在立院空間畫滿太陽花的作品,腦海裡立刻蹦出「廢墟」兩個字。

台灣雖然不是西方,但也不是古代中國。在空無一人的空間裡,保留建築實體,但又讓植物充滿「虛空」的空間,我想也是一種混和式的當代廢墟意象吧。加上創作此畫的歷史意識,與帶有政權消亡意味的倒掛的國旗,讓人很難忽略改朝換代的意思。改朝換代,不正是廢墟最容易生成的時候嗎?

然後,其實本來我不知道這幅畫叫什麼名字,學長剛剛補充說它叫《照耀黑暗》。

參考資料:巫鴻,《時空中的美術》,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出版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