席時斌《記憶之宮》中的「一層一層」

                      


    席時斌以往給我的印象,就是一位風格華美、曝光率很高的藝術家。我從以前就常在大聯展、小畫廊中看見他的作品。然而,真正近距離的觀察整個系列,還是今年九月,一個跟藝術沒啥關係的人找我去逛當代,剛好就是《記憶之宮》。以往見到席時斌的作品都是單件,巨大的鋼鐵薄片組成的馬型,讓我想到希臘神話或者星座。因為是已經看過的東西,本來不預期會有更深的感悟,沒想到《記憶之宮》意外的讓我開了眼界。

        還是先從形式講起。就我理解,席時斌的作品大都是以一層一層的鋼片組裝而成的物件(大多是馬,也會有其他動物或人),組件複雜,予人一種華麗精密的感覺。我首先想講的就是這個「一層一層」,對我來說「層」是一個平面的概念,即一個橫向、而非縱向的空間變化。席時斌的作品雖為立體作品,但在我眼中的確是由許多平面組構起來的。

       在縱向空間裡,重疊許多橫向平面,並且每一層都保有一定的透明度,使觀眾可以看見實存的空間在作品中被標示出來,在當代藝術中,不算是有獨無偶的技巧。從我喜歡的藝術家黃心健的《人間機關術》、日本畫家深堀隆介(在灌了樹脂的臉盆裡畫魚,網路資訊非常多)、到我同學林婷婷及某個我忘記名字的大陸當代水墨畫家,作品都有這樣的特質。不過席時斌的「一層一層」和我上面提到的幾個藝術家的「一層一層」又有點不一樣。上述藝術家多半是在一個透明實體平面,例如壓克力板、樹脂、玻璃上畫或印出平面圖案,席時斌的作品則沒有一個實存的透明平面,這使他的作品離「平面感」更遠一點,「雕塑感」更重一點。那些馬、獸……其骨幹之間、作品範圍內的空間直接與我們所處的空間相連,遠離了上述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的特質-空間被凝凍在一個不可企及之處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黃心健 《人間機關術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深堀隆介的藝術作品

        當然,我還是認為席時斌的作品包含一種平面、立體的空間辯證。尤其在美術館裡,光打下去,鋼片的影子貼在牆上,產生出一種剪紙的效果。我相信那也是作品的一部分。


       此外,《記憶之宮》給我的另一個感覺就是符碼的盛宴。這一點其實在他的展場說明也表白得很清楚。這部分,我印象比較深的作品是《聖母》。它採用了一個很著名的三角構圖,學過西洋美術史的人若是看見它,卻沒想到米開朗基羅《聖殤》,那麼實在應該去面壁。其他還有很多,包括露一隻乳房的半身女人,也是西方聖母圖像的一脈傳統。總之,《記憶之宮》含藏的符碼量真的非常多。我看了其中一個房間所展示的草圖後,甚至懷疑裡面還有點阿拉伯式的意思,融合文字與幾何圖形的裝飾況味。我對這檔展覽的大部分感想,大概就是這樣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《聖母》與《聖殤》比較圖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 

阿拉伯式的浮雕裝飾


參考資料:網路圖片


留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