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世紀的美國肖像畫家 : 羅伯特.亨利

這次想介紹一位美國畫家――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24 June 1865 – 12 July 1929)。我從以前就對美國的藝術史感到好奇,因為西洋藝術史從16世紀開始演進,一向以歐洲地區的作品為主幹大宗。美國二十世紀以前的繪畫究竟呈現什麼樣的風貌?恐怕大家的印象都不是太深。作為一個英屬殖民地,我們可以想見16世紀、17世紀的美國畫作應該是目的性強、與英國藝術風格脫不了關係的。也因為如此,它們很容易變成社會學的囊中之物,引援價值超越美學價值。

不過,我們的羅伯特亨利已經離那個時代很遠了。他出生的那一年,南北戰爭剛好結束,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及歐洲大量的移民,使美國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,都市化、工業化漸漸成為新的問題。羅伯特亨利就在這種環境下一邊從事教職,一邊作畫,成為當時由為報紙畫插畫的藝術家們所組成的Ashcan School」的精神領袖。那個時候二戰還沒發生,抽象主義還沒佔據美國藝壇。羅伯特亨利的藝術路線,基本上是社會寫實主義Social  realism)路線

我們先來看看他的幾張畫作:

Ragazza di Segovia

The Dancer,1910

Irish Lad

Tam Gan, 1914
以上圖片皆取自維基百科

從上面幾張畫,我們可以看見羅伯特亨利的筆觸相當粗曠、不假掩飾。我估計他的繪畫方式有兩種一、先打好深色的底,乾燥之後拿出來畫;二、乾脆不打底,背景他覺得怎樣好就怎樣。看看”Tam Gan”一幅畫,背景與人物多麼天造地設,右下緣那兩抹跟衣服一樣的灰藍色,彷彿他畫到一半還拿畫布空白的地方來洗筆。

背景在羅伯特亨利的畫中,多半只是一塊人物背後的顏色,既不代表場景,也沒有空間感可言。這一點,很像馬內部分畫作的背景,特別是《吹笛少年》(The Fifer)。這幾年看展覽幾乎沒在人物畫當中看見「真實背景意涵的背景」,現象或許其來有自。

↓馬內的畫作


我很喜歡羅伯特亨利的筆觸,很活潑。雖然不精緻,但他把他的模特兒們畫得很有神髓。人物的皮膚顏色是一層一層厚疊上去的,不是慢慢潤飾上去的。

Ragazza di Segovia這幅畫顯現羅伯特亨利對於人臉的結構能力還不錯,脖子以下照樣意思意思,讓人覺得有種未完成的速寫感。他指點他的學生及年輕朋友畫出真實、不文謅謅、無拘無束的風格,自己的畫也很有生命力。我覺得那種隨興流動的筆觸,有一點像荷蘭肖像畫大師哈爾斯。

當然顏色差很多啦,哈爾斯的筆觸雖然流動,但製畫過程還是傳統那套步驟,咖啡色打底、定光影,其他顏色都在這個咖啡色上一層一層做。羅伯特亨利的油畫彷彿都在速寫,配色端看人物氣質,不被傳統製畫程序與背景所囿。另外,羅伯特亨利筆下的人物幾乎都具備盯著觀眾(畫家)的眼神,使他的寫真能力雖然不比哈爾斯,但卻更有「現場作畫」的說服力。

 
圖片取自維基百科

↑這張”Mata Moana”1920年的畫作,當時羅伯特亨利55歲了。可以看出他對人體體感的掌握,與整體性的光影佈局是相當有能力的。女性身上淡淡的黃色也非常美麗有古典味,背景和頭髮還是給人一種粗豪而未完成的感覺就是了。很難解釋為何這幅畫表現得比之前幾幅畫更細膩,可能跟贊助者有關。

從社會脈絡的角度來看羅伯特亨利的社會寫實主義,目前可以想見兩個原因:一是在工業化日成趨勢的都市裡,作為一名與報社往來的知識分子,自然容易注意到城市帶給勞動階層的壓迫;另一則是19世紀前期,歐洲社會寫實主義在米勒(1814~1875)、庫爾貝(1819~1877)及杜米埃(1808~1879)等人耕耘下已成氣候,美國在尚未出現抽象主義這種國家代表性的藝術風格之前,勢必難脫歐洲藝術的巢臼。「Ashcan School」這個藝術團體,雖然沒有公開聲明過統一的藝術目標,但觀察都會平民的生活,及無視紳士、文雅的傳統藝術取向,不正是與觀察農工、窮人的米勒、杜米埃走在同一條路上嗎?

從各種資料來看,羅伯特亨利都是一位有明確美學見地的人,他是知識份子,也是藝術家,這使他的作品與那些老是被當作社會學史料的、美國殖民時期的歷史畫不同。其實羅伯特亨利很適合用珍娜.沃芙那套藝術社會學去做,把政治心理、倫理、美學聯結起來,應該會很棒,不過我現在沒那心力跟時間這麼做了。


最後放一張對羅伯特・亨利來說比較反常的畫―― 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”,我合理懷疑這張畫是有人出資贊助的(或許就是畫中女子或其親友)。這使羅伯特・亨利非常少見的畫起背景來。看畫中這名正妹擺的名模姿勢,與那種老照相館假佈景式的背景,讓人覺得羅伯特亨利果然比較不擅此道,當然筆觸還是生氣蓬勃就是了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