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於日常,遁於日常-「阿川行為群ArTrend Performance Group」的《行為愛上詩》



這次應朋友邀請,有緣觀賞「阿川行為群」的《行為愛上詩》。

這檔展覽以「詩」入名,似有暗示「脫離日常」、「日夢」的意味。事實上,參觀藝術展覽本來就是一個讓自己「脫離日常」的行為,例如走進開闊雄偉的美術館大廳,我們自然會在毫無察覺的狀態下,整備心情,以有別以往觀看事物的方式,對作品進行審閱。不過,由於行為藝術的展演受限於相對嚴苛的時空條件,比較難觸及一般大眾,即使是常跑美術館藝文愛好者,也未必能有駕輕就熟的觀賞定向。實是比「脫離日常」、以物件為展品的展覽,更加脫離日常。

《行為愛上詩》的參展藝術家共有葉子啟、Irene Pascual、吳淑棉、黃韻嘉、尹子潔、張婷詠、林亮宇、八娜娜等八位,其實風格都蠻不同的。礙於篇幅,可能難以一一討論,只好依照我較感興趣的部分,勉力為之。

Irene Pascual是位來自西班牙的女藝術家,也是《行為愛上詩》第一位上場的藝術家。雖然來自異國,但Irene Pascual顯然對台灣做過一點功課,作品包含指定場域、觀眾參與等要素,甚至帶有一點祭祀意象。

以地點做劃分,Irene Pascual的作品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。第一個展地在「么八二空間」門口,藝術家首先徵求兩名觀眾,手持大型紙板,已僅露出臉部的姿態站在眾人面前。接著讓兩位觀眾輪流講述家族故事,隨後以墨水在紙板上作畫。作畫結束,一起聽台灣老歌《四季紅》。

第二個階段,眾人進入「么八二空間」的大廳,由藝術家引領跳一段簡單的舞蹈。離開大廳,大夥兒穿過巷子,往赤崁樓的方向走去。途中經過一座被鐵皮起來的荒廢破廟,Irene Pascual便在觀眾們的幫助下,以台灣民俗用來燒紙錢的鐵桶焚燒彩繪過的紙板。火尚未熄滅,我們便穿過老是在後巷閒談的、當地老人們的議論,往赤崁樓去了。



Irene Pascual的作品側拍,照片取自「阿川行為群」

Irene Pascual剛開始表演的時候,我與觀眾們擠在一起,勉勉強強從右側窺看。當觀眾輪流在紙板上畫畫的時候,僅露出臉部的兩位觀眾,儼然任人宰割之勢,其中一位還真的臉上著了一道墨。

當時一個男生畫了類似樹木的形狀,我想著可能是因為剛聽了家族故事的關係,不知不覺取了樹木的意象。從邀請觀眾講述家族故事;聆聽《四季紅》的男女調情;到破廟外以鐵桶焚燒紙板的類祭祀舉動。彷彿走完了一套關乎根源、情愛、逝去的象徵活動。



尹子潔的作品側拍,照片取自「阿川行為群」

尹子潔是第二位上場藝術家,表演場地在遊客眾多的赤崁樓內。她把一頂特製的帽子戴在頭上,上面裝置了一個懸空的白框,正好框住她的臉。她的藝術行動就是帶著這個令人聯想到相機對焦畫面的白框,四處遊走。

因為醒目,遊客們都紛紛為她讓出空間,並不斷拍攝她。聚焦、照相的主題與遊客們的舉動相互呼應,在作為光觀景點得赤崁樓中變得相當點題。由於尹子潔是位外表亮麗的女生,亮麗的女生的生活總是與拍照脫不了關係,所以這件作品的氣質還是與藝術家本人蠻相配的。雖然不如前一場Irene Pascual的作品冗長複雜,但節奏明快,圍觀的群眾們也很喜歡。

到《行為愛上詩》整場藝術展覽結束之前,尹子潔都一直帶著這頂帽子。我偶然瞥見現場攝影大哥的相機屏幕,上面的對焦框還真的帽子上的白框一模一樣。


林亮宇的作品側拍,照片取自「阿川行為群」

林亮宇是第三位上場藝術家,作品抓住當代藝術圈中相當流行的「離散」主題。

由於表演是定點表演,加上清晰、吃重的聲音元素,使他的作品非常適合以錄像紀錄。常跑當代藝術展覽的人看見他的作品,腦海裡大約都能想像它在美術館中的呈現。

林亮宇透過田野工作蒐集材料,以小劇場的方式扮演煙火工廠女工的親戚,朗誦一封新移民工廠女工的信。另一位女演員背對觀眾,與藝術家輪流讀信,釀造一種時空交錯的氣氛。末了,藝術家戴上手套,現場製作了一管小型的手持煙火,並且施放。最後以持香的姿勢結束表演。林亮宇聚焦「新移民」這種日漸吃重台灣議題,且創作語彙明確、清晰,加上施放煙火的舉動很有戲劇效果,藝術風格雅俗通吃。



八娜娜的作品側拍,照片取自「阿川行為群」

另外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藝術家則是八娜娜,她的作品在「么八二空間」頂樓進行展演。

她架了一個簡單烹調設備來煎香腸,並且讓觀眾分食,重複幾次之後,她忽然撩起裙子;褪下內褲,從雙腿之間取出香腸,並同樣煎煮給觀眾。這種舉動雖然簡單,但現場看其實很出乎意料。我看著從雙腿間出現的香腸,在鍋中煎著,耳裡聽到眾人驚詫的爆笑聲,內心轉過很多念頭。其中當然有食物、排泄物之間的觀念辯證、煎煮這個舉動對該香腸的殺菌力,還有當我拿到這個食物,我會出於對觀念的信靠、對藝術的支持而吃下它?還是本著本能的嫌惡放下它?這實在很痛苦。

這件作品的組構元素讓我想到王婉婷的《try it》,但八娜娜的「食-排泄物」是屬於觀念上的質問,《try it》感覺上則是氣味、視覺表象上的拉拔。




葉子啟的作品側拍,照片取自「阿川行為群」

深耕行為藝術領域多年的葉子啟,是這檔展演倒數第二位藝術家,展演地點在「么八二空間」的後院。現場有一個組白色的露天桌椅,桌上放置一個鳥窩。

葉子啟赤腳站在草地上,腰間衣服上別滿紅色、藍色的塑膠網袋。少卻Irene Pascual熱鬧的舉動;尹子潔、林亮宇、八娜娜作品明確的語彙,這場表演我算是聚精會神,感官全開,甚至將「現場有鳥叫聲」等細節註記在筆記裡。

事實上,桌上的鳥巢很快就被藝術家棄置一旁,藝術家在桌上爬行,以一種很吃力的姿態爬下桌子。隨後將桌、椅倒置過來,並將身上的網袋取下,套在桌腳、椅腳上。最後,藝術家躺下來,高舉套著與桌、椅腳上一樣網袋的手腳,模擬倒桌之姿。


她很親切的邀請兩位觀眾加入她,三人一起躺在草地上。我對這段行為最初的感想是有點「去人化」的意味,或者將人「物化」。以鮮豔的網袋將手腳註記成桌腳,身與物因此在形象上被連結起來。後來我回想幾次,感覺這件作品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「熟悉符號的重新組構」。桌、椅、人及塑膠網袋可說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,在藝術表演裡,它們於日常情境中的功能透過倒置而抹消,讓人重新看見一些可能。

因為撰文篇幅有限,無法將所有展演內容盡收筆下,有些可惜。我自負過往逛展尚算勤懇,但頭一次參觀行為藝術的現場,還是相當震驚。行為藝術展覽與一般常見的「以物質媒介作為展品主體」的視覺藝術展覽相當不同,甚至長期跑美術館培養出來的「物」、「我」關係定向會被打亂。

在美術館中,雖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作品,但基於經驗、常識,基本上還是能透過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保持,相當程度的掌握「藝術品」(物) 與「我」之間的後續關係變化。可是觀賞行為藝術,你不知道藝術家會不會突然碰觸到你,少卻一般熟悉的展示媒體的阻隔,及美術館給予的「一切皆在控制內」的環境安全感。觀眾很容易不小心意識到對藝術家來說,自己也是一個會影響其行動的「類物」形象,審美主體的身分在那一瞬間會變得有點緊張。

這種「掌握之外的現場」在Irene Pascual的作品中最為明顯。整場表演可謂干擾不斷,中途甚至必須讓道給過路的轎車。我很猶豫要不要把這種「雜訊」收入紀錄,但想著既然選擇此場地進行展演,或許自有理由,更精確地說,不管是否出於藝術家意料,所有一切觀眾接收到的訊息,就是如此發生了。成為Irene Pascual這位藝術家於四月十八日,在「么八二空間」製造的藝術事件的一部分。或許,《行為愛上詩》想給予觀眾的,就是這種參雜日常元素的視野重組,對習以為常藝文活動的重新反思。


留言

  1. 感謝版主的論述,標題下得真好!期待您多多出現在行為現場,並帶來更多精彩有見地的思考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不好意思,我們的正確名稱是 阿川行為群 ArTrend Performance Group 喔!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修正了喔.謝謝老師提醒
      展演內容很深刻,期待未來你們的表現

      刪除
    2. 謝謝你的鼓勵,我們會繼續努力 :)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