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後印象派」而非「印象派」-談陳澄波繪畫中的光線元素

上次我問立宇羅伯特亨利的文章寫得怎樣他照例說很好啊!」、「很棒啊!」,然後建議我最好寫些大名如雷貫耳的畫家。立宇的稱讚雖然沒有實質的參考價值,但我很相信「寫大咖」這個判斷。我有點刻意避免在部落格大聊文藝復興或印象派那種談到爛的東西,因為網路資料太多了,不大可能談出新意。最後,我決定寫陳澄波。

其實有關陳澄波的研究相當多,理論上應該已經面面俱到到很難再插手了。不過,台灣不是一個藝術理論很發達的地方,癡迷陳澄波的前輩們多半是「歷史專業」出身,像在台灣 早期畫家領域相當權威的蕭瓊瑞老師。

儘管藝術史在國外學院裡,是被歸在歷史學院的大項目下,但我覺得「歷史專業」與「藝術專業」的視角還是蠻不同的。就歷史學視角來說,我聽過的陳澄波研討會大 多是很仔細的考據他的遺留物、遺留物的產出年代、他跟誰來往、揣摩他當時人在哪?在幹嘛?如此鉅細靡遺的尾隨畫家已逝的一生,談到美學的部分就相對少了(或者幾乎沒有),雖然簡報上的畫作圖片很多,但通常都被些浮浮泛泛的形容詞給帶過。

所以,我很不喜歡歷史學界宰制本土藝術史的現象。對藝術史而言,美學很重要,美學能將藝術作品與一般歷史文物區分開來。因此,一個藝術理論家唯有試圖去了解 藝術品所表露的美學觀念,才能不愧對藝術家們灼熱的靈魂。

講歸講,或許這也不是我能置喙的事。不過基於上述理由,我這篇文章不談陳澄波的詳細生平;不談二 二八;不談陳澄波的思鄉情懷或南國。讓我們回歸圖像,暫時只用「一個畫家」的身份來看陳澄波。


陳澄波是誰

這一段是為像立宇這樣、以往比較沒機會接觸藝術的人寫的。已經知道陳澄波是誰的人大可略過。

陳澄波(1895~1947) 是台灣第一代留學日本的西畫家。他前所未有的以台灣人身分入選日本帝展、極少見的以日治時期台灣籍的身分到大陸大專院校美術科任教。他是嘉義人,父親是前 清秀才,進入公學校之後曾受石川欽一郎指點,就此進入西畫領域。(註一)石川欽一郎是台灣西畫教育的開拓者,李澤藩、李石樵、藍蔭鼎等都曾是他的學生。(註二)

陳澄波三十歲的時候才赴日習畫,白天在東京美術學校上課,晚上又到岡田三郎助的繪畫研究所練習素描,入選帝展之後備受矚目。在那之前,日本西畫先鋒黑田清輝(1866~1924)雖是接受官方學院的美學訓練,但在他旅法期間,印象主義在法國藝壇蔚然成風,其不少畫作也保留了印象主義的特徵。受到黑田影響,早期日本西畫畫壇追隨著歐洲的潮流,充斥印象派畫風。(註三)陳澄波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習畫。總之,「印象派」或「後印象派」是台灣早期西畫畫家共同的標籤,尤其陳澄波又喜愛梵谷。(註四)

↓黑田清輝的印象風油畫,《針仕事》,1890
 圖片取自:石橋美術館網站:http://www.ishibashi-museum.gr.jp/collection/jwp


光源的缺席----後印象派而非印象派
 
比起「印象派」,陳澄波的藝術特質或許更接近「後印象派」。

印 象派作品的普遍特色是重視光、色,捨棄學院派慣用的「固有色」技法。他們講究盡可能忠實的記錄感知的第一手狀態,從某個角度來說,描繪的對象是「感知」, 而不是「物」。後印象派的畫家描繪的對象則是「心象」,而非「感知」。他們不執著於保存透過感官流瀉進來、從外而內接收到的世界片影,反而由內而外描繪自 己心裡的那個世界。

陳澄波的繪畫不大強調光源,諸如「嘉義街外」、「碧潭」、「西湖春色」、「橋」等室外風景畫,都無法讓人一眼找出確切光源。「上海碼頭」似乎是個例外,但即使如此,其「上海碼頭」跟諸多西洋油畫相比,還是屬於光源比較不被強調的那類。

〈西湖春色〉,1934

〈橋〉,1930 

上述圖片皆取材自《視覺素養學習網》,網址 : http://vr.theatre.ntu.edu.tw/fineart/painter-tw/chenchengpo/chenchengpo.htm

「光」既是顯現物理萬物必不可少的要素,跟「時間」的概念也切身相關,在西洋重視” representation”的 繪畫傳統中可說是重要至極。我想,這也透露了古代洋人多麼依賴肉眼。諸如印度那種時間觀奇妙、重視心靈的文明;古埃及標榜「永恆」的象徵,精神思想超越時 間的文明;或中國藝術,將創作目標放在表現對象物的「本質」、「作者氣韻」及視覺形式美感的文明。可能都無法理解西洋人孜孜矻矻的搞一個大作,只為表現 「某個東西在某個地點的某個時間點上的樣子」,效益彷彿很低。

所以,陳澄波跟那種強調「光」啊,「即時」啊的印象派是不能混為一談的。諸如他的名言「我是油彩的化身」,油彩不是光。印象派或許極度注意「我」的身體知覺,可是「我」的身體知覺並不是「我」。陳澄波直接把「我」嵌入畫裡,他不在意片刻知覺那種即光片影的東西。



註一 :黃冬富,〈陳澄波畫風中的華夏美學意識─上海任教時期的發展契機〉,《台灣美術》季刊,第八十七期,20121月。

註二 :《維基百科》,網址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9F%B3%E5%B7%9D%E6%AC%BD%E4%B8%80%E9%83%8E

註三:段煉,〈日本早期西洋画与中国现代绘画〉,《典藏.今藝術》,20046期。

註四:同註一。

關於陳澄波的延伸閱讀
陳澄波淡彩速寫裸女的學院經典裸女擺姿:http://artouch.com/m/investments/story.aspx?aid=2012011316783

留言